学习国学经典指导人生,国学经典指导思想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学习国学经典指导人生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学习国学经典指导人生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孩子诵读国学经典的好处有哪些?
孩子诵读国学经典有以下几个好处:
国学经典的核心思想在于道德仁义礼智信。经常诵读经典的孩子,从小在心里种下这些优良的***,维护自己的清净本心和良心,逐渐养成孝顺父母,懂礼貌,知礼仪,有教养的行为习惯。
经常诵读国学经典,会逐渐形成精神集中专一、头脑里少杂念、内心宁静安详的良好读书习惯,从而开发人体潜能,增长智慧,同时能够提高学习的效率和质量。经常背诵经典,孩子的记忆力将获得明显提高,50%的孩子能达到“过目不忘”的程度。一旦获得了这种记忆能力,记忆任何科目的知识都会很轻松,并一生保持这种超越常人的记忆力。
3、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经过经典的熏修,可让孩子从小树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立功、立言、立德”等人生志向,从而懂得担当责任,懂得如何更好的实现人生的幸福和成功。
孩子诵读国学,好处多多,最基本的一条,就是学会知礼向善,养成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感受不一样的精神熏陶。
记得有人说过,国学就是中国人的圣经。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没有全民宗教信仰的民族,按理说,没有宗教信仰的民族,有两个先天不足:一是民族凝聚力的问题;二是民族道德体系的问题。
但让人奇怪的是,我们中华民族却有着其他民族都不具备的强大凝聚力,而且是一个非常富有道德感的民族。说到底,就是因为我们的国学传承从来没有断绝过!
有宗教信仰的民族,信仰的是神明;而我们中华民族,信仰的是圣贤。
正是因为有了老子、孔子,有了孟子、庄子,有了荀子、韩非子……,有了这些人和他们的文章,我们这个民族,可以过一种有灵魂的生活,过一种合乎道德的生活。
大时代造就大人格。先秦诸子时代的那个知识分子群体,整体都有一种昂扬的、奋发的精神,有一种指点江山、纵横风流的气度,为我们树立了精神和思想的丰碑。
他们的伟大人格,他们的伟大思考,他们的伟大作品,直到今天,仍是照亮我们生活的指路明灯和精神支撑。所以,我们要让孩子学习国学,这不仅是学习民族文化,更是中华文明的传承!
既然是国学经典,那都是经过多少朝代的实践考验还依然不和感动的精华,自然是值得学习。另外古人留下来的要么是最顶级的智者思考天地本源的结论,要么是教你做人做事树立正确三观的珍贵典籍,还有就是流传几百几千年的经典篇章。试问当代的产出有哪个能跟这些东西在一个层次上,有哪个能流传千年而不朽。孩子读这些东西的时候会不自觉的提升精神境界、认知高度、文学素养等等,对他日后出来做事来说就是一盏盏明灯。
以我的感觉,孩子诵读国学经典,好处主要会有两个方面。
一是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认清自己
即使是出生在美国小朋友,也难免需要面对人生三个终极问题:"我是谁? 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在这三个问题的解答过程中,我相信国学经典可以帮助我们。当我们看到伏羲一划开天,卦分阴阳的时候,当我们看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时候,当我们看到道可道,非常道,天人合一的时候,我们的本能很有可能帮助我们认同。这些基本的观点可能会进入我们的潜意识,使得我们在不断探索的过程中,有一个基准,有一个0点,来面对无限的未知。当我们看过世间的风景,理解世界的不同,在实践和失败中不断摸索的时候,可能会有一个可以回看的来处和初心,即使需要批判着面对。
二是增强我们的感知力和表达力
中国的文字玄妙幽微,许多意境与细节更在文字之外。诵读国学经典可以帮我们准确的理解和表达
当我们说:“月亮好圆好漂亮的时候”
其实我们可能想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当我们说:“嗷嗷嗷,我好纠结啊的时候。”
孩子诵读国学经典,有哪些好处?我个人觉得,好处太多了!首先,可以增加国学修养,也可以增加文学、美学、***学、社会学、历史学、地理学、天文学、医学等等等等方面丰富的学识修养!因为,国学经典,真的是涵盖了方方面面的知识内容!其次,可以提高诵读者的道德修养,也即可以使诵读者更有教养。因为国学经典里面,教人做人的道理很多,会让人受益匪浅!第三,可以提高诵读者的语言表达能力!古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就是这个道理。除了这些,在写作、涵养、气质等等方面,诵读国学经典,都有其显著的作用。
国学经典读上一百遍甚至几百遍,有什么意义?
读诵经典要达到100遍,自古以来都是这种要求。康熙教育皇子的时候要求的是120遍,一遍都不能少,非要这个数,就算100遍之内背下来了,也要达到120遍。
***如你的孩子能够背下来《论语》。那你再听这样一个数据:一万五千多个字的《论语》从小开始背,读完100遍就是150万次舌头的运动,150万次神经网络运动的建立,而人小时候一秒钟可以有八千个神经元的输出。
所以从三岁开始背,三岁到五岁, 进行150万次的这种运动, 人的脑神经结构得到充分的锻炼,这个人的“硬件”就不一样了。 中国古人背的十三经,总共是64万字,如果读了100遍,就是上亿次的神经元***。所以古时的科举考试,每三年考一次,每次取一两百个进士,那都是全国最顶尖的人才。他们的大脑跟没有受过这种训练的人是不一样的。做宰相的,进翰林院的,做朝臣的,也都是从小做这种训练的。这样的人可以文可以武, 比如说带兵打仗的曾国藩,是进士。李鸿章,也是进士。
说从唐朝以来的中国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上的名人,很多都是进士、举人的这种水平。自科举考试[_a***_]建立,状元出了将近一千人,举人进士大概有百万人次,大家都是这么学的。所以说读书至少读100遍是一个规矩。现在读经的这种学习方式与我们的文化传统是吻合的,大家可以去尝试。
所以我也非常推崇文理兼备,博古通今,学贯中西的教育方式,还要推陈出新,把这些结合起来。我们应该按照这样的方式去培养我们的下一代。
《易经》——不学易无以为将相、无以成太医
《易经》16589字。长沙马王堆西汉墓出土的《帛书易经》的字数是4934字。《易经》就是经典的源头活水,在《易经》的影响下,产生许多著作,比如《道德经》《黄帝内经》,都离不开《易经》的思想,在《易经》的影响下,发展出道家、儒家、医学、甚至于兵法等等,那么,我们就跟在圣贤后面,也去喝源头之水,来读群经之源,万经之首,看到了那些著作对圣人有着深远影响!圣人以不言之教告诉我们该选择什么书读,那么,我们按照圣贤的指引,让孩子从高起点起飞!我们也让孩子读读《易经》!童蒙养正!!
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第一并不是真的让人读上一百遍,第二页不是让人一口气读很多遍,从时间跨度和实际数量都没有硬性的要求。
所以这个问题就可以转换为:为什么要把国学经典那读那么多遍?
这个问题就显得正常一些了。多遍诵读,有助于理解啊。我们人类本身的认知规律就决定了我们在学习新知识的时候,一定要多次重复才能很好的掌握。就读一遍两遍,你确定你真的能读懂?
不光是国学经典,那些世界经典名著,经典电影,经典的单机游戏,甚至在你身边好久的某个人,都值得我们一遍一遍的体会。经典之所以是经典,就是因为他们值得不断的玩味,每一次接触,都会让人有不同的感触。
另一方面,经典通常包含着一个思想者半生的体悟,没有一定的经历,是不会引起共鸣的。当我们历经沧桑之后再去读少儿时期读过的经典,也许你会有更多的体悟。而此时你读过的经典,更像是一个陪伴了我们多年的朋友和长辈,见证了我们成长过程中的喜怒哀乐。
相比于文学、历史经典的厚重感,国学经典更像是一个五味陈杂的世界,这里有立身处世的道理,也有仰观宇宙的感悟,还有鸡毛蒜皮的琐碎。这样的国学,是值得我们花些时间,多次体会的。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学习国学经典指导人生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学习国学经典指导人生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lnbtw.com/post/472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