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学习的指导,古琴教学基础入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古琴学习的指导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古琴学习的指导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古人是如何学习古琴等乐器的?
谢邀。
中国的民族乐器都是五声音阶乐器。我国在春秋战国时就有了‘’宫商角徵羽‘’的音阶排列。(12356。没有4,7类似于现在的简谱)古琴也是五声音阶,所以古人学习古琴或者其他乐器就按‘’宫商角徵羽‘’练习,演奏就可以了。
抛开神话传说,最早一批见于史料记载的琴人,是春秋时期的钟仪、师曹、师旷等一批乐工。乐工也者,地位不高,如钟仪曾为奴隶之身,师曹受三百鞭,诸如此类。春秋上承西周,教育以官学为主,非贵族子弟不能读书。是时距私学兴办尚有一段时间,而民间藏书稀少,身份悬殊也必然导致乐工们很难接触到除自身技艺以外的文化产品。其中师旷或者是一个例外,但其能于国君前侃侃而谈,指责为政者得失,已不能以寻常乐工视之。
这时的琴人,尚不具备文化的自觉性,当然更没有后世所谓的琴道。但他们的确是所有琴人共同的前辈。换言之,很难想象彼时的琴人学琴之初所重视的不是一技一艺的传授与承袭。春秋末期,礼乐崩坏,第一批文人身份的琴人开始出现。孔子学琴于师襄的故事已经被人说烂了。且不说孔子家语真伪如何,单就故事本身,也充满了某种***色彩。当然,圣人言行,当有不同。但一个人不能代表一个群体,何况这个人还是几千年才出一次的圣人。故而,孔子不具备代表性。
那么,这一时期普通的琴人是怎么看琴的?史记中有邹忌以琴相齐的故事,其中有评琴之论“攫之深,醳之愉。钧谐以鸣,大小相益”,苏轼说“此言为指法之妙耳”。由是可见,虽然先秦诸子喜用譬喻,但邹忌就算谏王之时,也仍就指法而立论,而非空谈琴道。另一个更直接的例子是伯牙向连成学琴。琴操记载,伯牙学琴三年,其师连成带其往东海听海水洞涌,山林杳冥,乃为水仙操。可见,在当时,即使名师如连成,奇才如伯牙,也是先学琴技,而后才移情的,并非一开始就奢谈琴道云云。另外,这个故事记载在东汉蔡邕所作琴操之中,虽然蔡邕在琴操序言中水了很多如御邪僻,防心淫之类的道德文字,可仍在不经意间露出了真相。
古人学古琴等乐器其实跟现在差别不大,分为有钱学和没钱学,有钱人家,会请良师专门教导,再不济家里藏书颇多,若没有相关书籍,去买或借,都能解决这个问题。譬如著名的古琴名家俞伯牙,阮籍,薛易简,徐上瀛等,都有名师指导,即便一时学不会,也有老师指导,免走许多弯路。如果没钱,只能请人开具名贴,也就是介绍信,去师父那里学,而且,众所周知古琴也是分派别的,等闲人入不了门。若是找不到介绍人便去琴行里面做学徒,这样也能学。古琴悦己,大部分人都会选择自己学谱,因为古琴的乐谱选用的是工尺谱,对左右手指法讲解十分精细,只要持之以恒,都会学会,当然,要成名家就很难了。
古代学习内容从礼、乐、射、御、书、数六艺,到后来只剩琴棋书画四项,这些技艺的学习当然是请老师来教的。
在周朝很重视音乐的,那时候的大司乐除了演出以外,有关音乐的行政,教育等包括各种演出规格,以及律制的制定,还有乐器修造,人才选拔,都有专人负责。这就算古代的音乐学院,贵族子弟就是在这里学习的。
在风月场所的“艺妓”,她们有专人培训。
后来一些外族乐器进来以后,如在戏曲班子或婚丧嫁娶的乐队班子等,他们都是入了行之后通过师傅传徒弟的方式,口耳相传学到的。
我今年年近七十,习琴也有三十余年。但论古今学琴之法,自古来学琴无非三个方法,缺一不可,且并无改变。其实这个问题不如自己去阅读一点古琴书籍会更明白些。需得知道,这三个方法其实有着内在联系:
1. 师传 典籍明确记载周朝起就将六艺作为教育的基本要求,礼、乐、射、御、书、数。琴作为研习六艺的“乐”,是文人雅士学和习的工具。加之琴声对于诗赋韵脚的掌控有很大帮助。更不要说五音十二律吕对于权重衡量的度量校准,琴的节律对于数术的感悟,古琴独有的空弦,按指,泛音三种音对于天地人的和谐,天人合一等哲学的理解都有帮助。因此,过去老师都会言传身教传授琴技。孔夫子就是如此。
2. 习读 古琴有别于其它乐器使用工尺谱而专用琴谱。正因有了琴谱,才使我们能够直接传承再现千年古乐。熟读,背记琴谱并时时加以练习是学习古琴的正道,故此称为“习读”。
3.参悟 古琴曲意境高远,传以心声,道白世道。颂谱,唱读,弹奏,听琴此四者,无一不是需要参悟的事啊!
琴虽高古,一如世间诸事,无一不需要下得功夫吃得苦,古今如一,仅此而已。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古琴学习的指导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古琴学习的指导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lnbtw.com/post/223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