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抓高考的经验交流材料,校长高考备考经验交流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校长抓高考的经验交流材料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校长抓高考的经验交流材料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公办大学,校长或者负责人对高考学生有破格录取的权力吗?
公办大学 校长或者负责人是没有权利对高考生进行破格录取的。为了体现高考录取中的公平 ,让每个高考生都有公平机会进入大学学习,国家就明确规定在高考录取中的相关条例,一般只能按分数进行录取。当然取消大学校长或负责人的录取高考生的特权 ,也是消除***的一个方面。
衡水中学校长儿子为什么会高考移民?
这个问题实属是衡水中学校长家里边的私事,我们无权评说。
我只想说,衡水中学就面对中国的应试教育而言,却实赱在了前列,也为一些家境不算好的孩子提供了转变命运的机会。但还应在素质教育上有所增强,注意孩子的心理压力,及保持上大学以后的学习后劲。
总之,衡水中学出名了,从校长到教师都被社会所关注。一定牢记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办符合党的教育方针的教育,学校的教育才能行稳致远!
如果衡水校长确实把自己儿子送去***"移民高考"事实属实的话,就说明了首先,他儿子学习成绩并不好,没有信心通过自己一己之力考上理性的大学,另一方面,就是这位校长的问题了,是不是?
衡水中学的教学质量在河北省是出类拔萃的,每年考上北大清华莘莘学子不在少数,不知有多少家长拖人情找关系想把自己孩子送到那里读书。但今年高考前,衡水中学校长郗会锁却把自己在衡水中学读高三的儿子郗某某移民到***,计划在那里报名参加高考。据悉,郗某某2018年就读于衡水中学,曾被评为衡水中学“年度人物”,“十佳班长”的称号。按照常理,郗某某在衡水中学读书,应该在河北省参加高考。郗会锁为何舍近求远要把自己如此优秀儿子移民到***,并在那里报名参加高考呢?
有人说,郗会锁曾做为***干部,在2016年至2018年间担任阿里地区教体局党委委员、副局长,一直对***怀有很深感情,他此次把儿子移民***,并欲在那里参加高考,就是想让儿子以优异的成绩为他曾经的“第二故乡”增光添彩,其心可嘉,其情可褒!
事实果真如此吗!其实这里大有猫腻。众所周知,中国老少边区经济不发达,教学质量一直落后于内地。为了能使那里孩子有更多上大学的机会,在高考时,国家会对那里的考生“另眼相待”。比如,老少边区的高考试卷的答题相比较内地的,难度要小了许多。在录取分数上也有很大差别,比如今年高考,***文科的本科分数线是325分,理科为305分。而河北的文科的本科分数录取线是454分,理科412分。由此可知,河北与***本科录取分数线竟有100多分的差距。现在高考一分之差虽然不能定终身,但100分之差,足可以改变一个考生的命运。郗会锁的儿子在衡水中学表现的如此优秀,如果在***参加高考,拿个高考状元应该不是太难,迈进清华北大的校门简直就是轻而易举的事,这才郗会锁为何要费劲心机,把儿子移民***参加高考的初衷。
但郗会锁的如意算盘最终还是落空了,按照有关规定,***干部的子女可以在***地区参加高考,前提是必须在***工作满三年。而郗会锁在***工作只有两年,所以,其儿子是没有资格在***报名参加高考的。
郗会锁想通过移民***这条捷径,让儿子顺利考上心仪的大学,其做法表面看起来也不违规,但却给人一种鸠占鹊巢的感觉。不说他这种做法,对内地考生是一种不公平的竞争,就说对***考生而言,是变相挤占了他们上大学的机会。人都是有私心的,谁不愿望子成龙!但一定要站得直,走的正。想利用规则的漏洞,使自己利益达到最大化,结果很可能是竹篮打水一场空,落个名誉扫地的下场。
如何看待一位中学校长十年交替参加文理科高考?
至少这位王世郷校长热爱教育事业,主动积极地做好本分工作。作为一校之长,他深知教学质量的高低,是本校与外校横向比较的资本,是本校同业与社会声誉的保证,是全校教师办学的信心,是全校学生尤其是毕业生的向往。我这样看,这位校长是很敬业的,为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他深入教学实践,自身每年参加高考,就能熟悉教育领导部门对学生的考试质量要求,就能更好更细致的指导学校老师对学生的文化知识的教学。这位校长十年坚持这样做,肯定是一位不求表面赞誉,只追求实际业效的好校长!
衡水中学校长郗会锁的儿子郗某某“高考移民”你怎么看?
“谈及高考,郗会锁说,这是最公平、公正的考试,无论谁的家庭条件、后天资源如何,在高考面前,***平等”想想他自己说过的话,再看看他是怎么做的,估计大家心都凉了……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校长抓高考的经验交流材料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校长抓高考的经验交流材料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lnbtw.com/post/390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