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谋部工作经验交流,参谋部工作经验交流发言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参谋部工作经验交流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参谋部工作经验交流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明治维新后到二战,日本的参谋体系是什么样的?是怎么建立起来的?
从明治维新开始到二战结束,日本的参谋体系一直***取陆海军二元体系。1871年(明治四年)7月,日本兵部省设立了陆军参谋局。次年2月,根据太政官公告,兵部省拆分为海军省和陆军省 ,陆军参谋局改为陆军省参谋局。1873年4月1日,陆军省参谋局改称第六局,1874年2月22日又改回原状。1875年6月18日改为陆军省直属机构,1878年12月改称参谋本部,从陆军省中独立出来,实现了军事行政与军令的分离。1886年3月,参谋本部内分设海军部和陆军部,分别掌管海军和陆军的军令。1888年,海军部和陆军部分别改为海军参谋本部和陆军参谋本部,而陆海军全军参谋长称为参军。1889年,陆军参谋本部长改称参谋总长,设置海军参谋部负责海军军令。1893年5月制定的海军军令部条例(敕令第37号)规定,陆海军的军令部门(陆军的参谋本部和海军的军令部)在和平时期是对等的,而根据同年制定的战时大本营条例(敕令第52号),战时,海军军令权属于作为幕僚长的陆军参谋总长。1903年12月,根据修改后的战时大本营条例(敕令第293号),在战争时期,陆海军的军令部门也保持对等的地位。
日本的参谋体系本来是效法德国的。世界上第一个总参谋部是发源于19世纪下半叶的普鲁士军队。普鲁士总参谋部的前身是军需总监部,1821年,由沙恩霍斯特和格奈森瑙等人领导的“军事改革委员会”将军需总监部更名为总参谋部,“总参谋部”这一名称才正式启用。
普鲁士总参谋部的辉煌时期是由1858年9月出任第四任总参谋长的毛奇创造的。毛奇充分认识到一个统一的军事计划、指挥机构对于取得战争胜利的重大意义,致力于提高总参谋部的地位,扩大其职能。在毛奇领导普鲁士总参谋部的30年中,普鲁士军队相继打赢了1864年对丹麦战争、1866年对奥地利战争及1870年对法国战争,3次战争都是在与对手势均力敌甚至处于劣势的情况下进行的。普鲁士的胜利主要归功于指挥,归功于一个由出色的总参谋长领导的出色的总参谋部。普鲁士国王于1866年6月2日颁布内阁令,命令毛奇全权指挥军队。这道命令开创了普鲁士军事史上第一次正式由总参谋长指挥作战行动的先例,普鲁士总参谋部从此结束了成立60余年来始终处于***地位,无权指挥的境遇,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总参谋部。在毛奇带领下,总参谋部地位不断提高,职能不断增加。毛奇改革后的总参谋部,其组成、编制、任务等以及总参谋部军官的选拔和训练方式一直延续发展至今。
普鲁士-德国总参谋部对之后各国总参谋部建设产生了重大影响,在德国统一战争期间和之后,普鲁士总参谋部成为欧洲乃至世界各国军队效仿的对象。而在1884年至1888年期间,日本***邀请数名德国总参谋部军官赴日,日本充分吸收德国总参谋部的诸多经验,建立了自己的参谋体系,但日本***用的陆海军二元体制使战时日本陆军和海军难以协调,加之日本陆军和海军自明治时代便积怨甚深,“二.二六”***后双方更是发展到“只要是对方支持的就反对,只要是对方喜欢的就讨厌,只要是对方***用的就不要”的地步。二战时日本陆军和海军几乎拒绝进行任何实际的合作,兵力不足、军备匮乏的日本于是无可挽回地走上了通向失败的不归之路。
日本在明治维新后,不久便建立了最初的“参谋组织”,即设置于明治四年七月的陆军参谋局,这是后来的参谋本部的前身。根据当时颁布的“兵部省职员令”,将其职责定为“掌参划机务密谋,编辑地图、政志,及间谍通报等事”,局长由兵部大辅山县有朋兼任。然而“却因人员未备,故同局中之事务无可称道”,可以说有名无实。
明治六年(1873年)3月23日,根据新制定的《陆军省职制及条例》,将参谋局改称为“第六局”。该年11月制定《幕僚参谋服务纲领》,该纲领“明示了参谋之职务,已出现军令之独行、即统帅权独立之倾向”。
明治七年(1874年)2月22日,废除第六局,重新设置参谋局,并于同年6月18日颁布《陆军参谋局条例》,规定“参谋局长从属陆军卿,专任详知日本总陆军之定制、节度,明晓兵谋兵略,以此参划机务密谋。平时详察地理政志,战时出谋划策,制定部署,限定路程,区划战略”。其业务范围较之前已有所扩张,但依然处在太政官(陆军卿)管辖之下。
1877年的西南战争之后,陆军省很快意识到陷入苦战的一个重要原因便是“上下指挥官的指挥能力不充分”。而深究指挥能力的差的原因,则又归为“平时将校兵学教育的不充分,以及平时参谋组织的不备”。因此,强化参谋机关的功能就成了战后军制改革的一项重要课题。
明治十一年(1878年)10月8日,陆军省向***递交了《陆军省参谋局扩张上申书》,建议书开门见山便道出军政、军令的区别,进而指出军令“为参谋局制专任之所”。后又提出应效仿“欧洲一二文明之国”的参谋本部“局长之权力大体与陆军卿相颉颃”的要求,显然具有加大参谋局的权限,并从陆军省独立出来,与其分庭抗礼的意味。所谓“欧洲一二文明之国”实际上指的就是德国。
12月5日,正式决议废除陆军省参谋局,增设参谋本部。同日,***颁布《参谋本部条例》。陆军参谋本部下设机构包括:管东、管西二局与总务课,总务课下又设地图课、编纂课、翻译课、测量课、文库课等子机构。
你的员工团队是否士气低落工作懒散,团队成员之间是否缺乏配合支持?
我们的工作氛围很好,同事间经过年复一年的相处情同手足。虽然工作中出现问题大家会争执,但是通过协调一般意见都能达成一致!因为工作性质在这,大家的工作是环环相扣,必须各司其职,个尽其事……所以大家都是兢兢业业,把自己的事做好,不给其他人拖后腿留尾巴……出现问题时也是领导协调员工一起快速解决,因此大家都有很好的工作精神状态
你好,我是北漂浪子张哥,很高兴收到你的问题。我想说的是,至于一个团队士气低落与不支持,此乃缘于管理者之过也,俗话说得好,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希望你能看明白。
员工士气低落,工作懒散,这是正常的。在我所见过的任何团队里,从来没有说哪一个团队里的员工自始自终都保持自觉和积极向上,从来没见过,总是或多或少参杂一些劣质品性的员工,他们总是习惯于拖团队的后腿。
这是有其主客观原因的。
首先,这是人的天性所致。人是有惰性的,即便是最优秀的人,随着客观环境的变化,也会慢慢地从一开始的锋芒毕露到不露圭角,这就是人性。可能有人反驳了,在单位里也是经常看到一个人默默奉献,从不向组织要更多的要求和待遇,这类人应该从来不存在工作懒散。是的,这种人他也是性格使然,他习惯于做用他自己的方式来做事,这就是他喜欢的方式,不喜欢张扬,喜欢独处,喜欢承受,不喜欢索取。如果换个工作,他可能就会表现出各种不适宜,表现出各种慵懒。
其次,环境可以改变一个人。内因起决定作用,这句话是没错。但是外因却能时时刻刻影响着一个人,乃至他的个性和行事风格。我们往往看到在舒适的环境里反而让人变得沉迷堕落,艰苦的环境里却能让人奋发有为,这就是环境在起作用。我们都知道,在一个让人感到压抑的环境里往往能催人奋进,能够发挥一个人极大的能力和作用。如果在一个环境里,作为员工最起码的待遇和追求都无法满足,就会让人失去耐心,去寻找一个更好的环境。
最后,和团队的“领头羊”的管理办法有关系。一个团队能不能发挥出最大的“合力”,有没有团结力,这和领导人的能力水平有极大的关系。领导就是领队,就是指挥者,就是鼓励员工并使得大家克服自身缺点的人。他的水平高低直接决定了团队未来的去向。
士气低落和慵懒散这种习气对公司和团队的恶劣影响是巨大的。没有战斗力那是必定的,在同行前面,你的队伍就是一个弱者,是没有能力和人竞争。更是不能为公司员工创造更多的***和待遇,这种不良的影响并且会恶性循环,进而影响着人的积极性,整个团队也即将走向末路。
作为领导要怎么处理?
一、大刀阔斧进行改革。改革从来不是一阵风,要贯彻自始至终,因为环境每时每刻在变,人员每时每刻在变,事物的发展也时时刻刻在变,你有什么理由不进行改革,不进行革新。奖惩分明,给积极付出的人一个交代,让慵懒散的人付出代价,这就是你的改革目的。
二、制度和规则约束人。我们管人不是靠感情的,这是死路一条。很多领导,很多团队,总是习惯于做“老好人”,让手下人追捧自己过了头,往往忘记了去棒打出轨者。我们要时刻牢记,感情的事不会长久,感情的事是没办法在你看不见的地方起作用。用一套制度和“法制”约束人,让人感到“痛感”,用鞭子抽打他们,他们才会进步。
三、公司顶层要有一个“参谋部”。没有人是万能的,作为一个领导者,也不是万能的,公司高层要有一个“决策层”,领导人是不用做事的,他就是摆一个思路就行,每天不断地在办公室里遥控指挥员工,管住他们的“思想”,这才是最紧要的。
所以,我认为团队成员缺乏的不是配合支持,而是规矩和制度。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参谋部工作经验交流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参谋部工作经验交流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lnbtw.com/post/397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