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原著指导学习,读原著学原文活动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读原著指导学习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读原著指导学习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怎样阅读哲学,历史学等学术著作?我通常是抄关键知识,梳理书里知识的逻辑关系,然后写读后感?
我读哲学、史书及相关的书籍的历程,介绍如下:
先专攻哲学书籍,从简介到著作,求共性存个性。
就凭数学是哲学的***这句话,把所有的已知哲学的共性与个性,都用规律来表示,能数学公式化的直接公式化。
再看哲学相关的宗教、心理学、管理学等书籍,对照从哲学中的所悟,核实,补缺(所悟哲学还没有包进去的),充实所悟哲学。
续看名家批著的历史书籍,看一段悟一段,悟完再看。
后看广传的历史书籍,方法同续看,只是速度快了许多。
最后看网络历史小说以及各种历史书评,这些文章的存在就是当代哲人的思考,就是换眼睛换角度的,用于对传统境界的提升。
到看无所看时,自己整理。若整理达不到自己的要求,再研究周易衍生的各种预测学,尤其是预测学中的数术,借鉴之后用以构建自己的模型,再去完成自己的哲学大一统工程。
一孔之愚,供君玩笑。[捂脸]
哲学是思考的艺术,对于人生、宇宙、存在与意义的思考和高度抽象。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非常适合哲学的学习。
此外,哲学是渐进式的知识,可以先从哲学简史(中国、西方、印度等)入手,从宏观概念上有个大的印象,然后再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去深入下去。
在读的过程中,也可以适当着寻找对立面的材料来进行,相互验证和驳斥,印象更为深刻。
历史类型的书籍,也建议同样的道理,通史——断代史,最后在读通史,总分总的方式很有趣的。
当然,在学习的过程中,输入和输出,都是可以考虑的,写下来,特别是以时间轴的方式来罗列出来,是非常好的方式。
首先要通读。通过通读先理出文章中的重要观点。然后把文章中的重要概念手抄在笔记本上。在工作与生活中,着意与概念相关联現象。用现象解释概念,以增强对文章观点的理解。反复联系,反复运用。
哲学类的书籍重观点。你做思维导图是对的。重点记录它是如何阐述推理出观点来的。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点,哲学观点不是突然而产生的,它一定是在前人的基础上推理而出。所以你应该弄清楚这个哲学家他的观点来源于何处,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最后具有怎样的价值意义。当你把这几个问题弄清楚,你基本就读懂了个大概。单纯记住这个哲学家有什么观点是不够的,你得知道来龙去脉。谢谢。
您若对某个领域了解很深,能一目十行,可以这样学习精进;但如果是第一次接触(知识爆炸时代很常见),建议先去精品课程网站、喜马拉雅音等直接看视频、音频讲座建立直观印象;如果没有,可以去知网找论文,文库找ppt。
这些***、音频、ppt、思维导图,一定要看社科院研究员、重点高校教授的,不能随便搜索。
有了直观***印象和对学科脉络的了解后,再看相关书籍,很多导图都是现成的,您只需要在***基础上,画导图,改进即可;然后从自己感兴趣的书籍出发,阅读大量相关的书籍,发散反思,效果更棒。
对了,现在***、音频都可以2倍速、甚至3倍速播放,更会节省您时间。
读懂一本书,为什么必须读原著呢?
读懂一本书,读得是书的灵魂。
由于外语基础一般,始终没有看国外文学的勇气,偶尔翻看国外名著,也必选名家翻译和知名的出版社,争取咀嚼原汁原味。
对于国内的书,也基本遵循只看原著的原则。尤其以经典著称的古代典籍,即使古文再生涩难懂,也是一点一滴的慢啃。
为什么呢?
我觉得读书必须赏心悦目,即光华逸彩的文字,如同一副精美绝伦的图画,或徐徐,或霍然,或远或近的呈现我们面前。如“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不用刻意去想,它就会自动浮现,如此美妙的景象,虽未亲临,却如浴其中。如果这两句用现代白话文去表现,啰啰嗦嗦一大堆,还是那么苍白索然,徒添烦躁。另外,一篇篇经典原著的描写,仿佛将我们置身书中,我们就像亲历者见证着这样那样的人生百态,悲欢离合,我们的情感也随书中人跌宕起伏。我想,只有原汁原味的名著,才有此魅力。
另外,读经典原著,就是在找自己的灵魂归处,也就是为心灵寻求一条出路。一般留存至今的经典,是一种普世的精华,可以用来指导当下的生活,建立个人的三观。每个人的生长环境不同,境遇不同,对待事物的现象看法不一。历代的学者,对于经典的注解译注,受自身的环境和当时思潮的局限性,可以说,都是译注者的片面之词。以至其他的节选篇,改编篇等五花八门的速成版本,更应该直接放弃,否则,浪费时间,荼毒心灵。如果真的想汲取营养,指导人生,那就必须结合自身的状况,揣摩原著,抓住原著的灵魂。
所以,如在读有余力的情况下,请放弃那些节选的,改编的,缩编的和非名家译文的书籍,放弃速食式的和功利式的阅读心态,选择经典原著,让心灵可以飞翔,也可以安放。
读原文学原著悟原理谁提出的?
人民日报评论员提出的
通过“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加强理论学习,才是最能体现党和中央理论精髓、[_a***_]精髓、指导思想的有力思想武器
如何系统地学习文言文?
推荐一本书《古文观止译注》主编阴法鲁(已故的北大中文系教授),参与编写的还有一个今天非常出名的学者葛兆光先生。(因为阴法鲁教过葛兆光)
推荐这本书在于本书有一个个故事,趣味性十足。第一次,接触文言文的朋友可以通过一个个故事培养对于古代汉语的兴趣。我觉得学习什么,最初的知识与能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兴趣,有了兴趣等于有了耐心和持久度。
培养兴趣的书还可以是《世说新语》、一些唐***(文言短篇***,故事性较强)、《聊斋志异》等等。
然后,可以看看王力的《古代汉语》这样系统的学习一下也有必要。王力的书偏老,但是对于知识体系构建来说够了。顺便文言文里不懂的一些文化常识,参考王力先生的另一本书《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其次,重要的是持之以恒,每天读书不停,不必要每天长篇大段的看,比如《史记》一天读一个人物的传记(不过历史人物一般都是合传),语言类学习没有好办法,坚持不懈,就是最好的办法。偶尔不会的词可以查一查古汉语常用字字典,集腋成裘,积少成多。(如果英语好的朋友,可以参考英语的学习方法,这样也是极好的)
在以上的阶段,可以看看翻译,但是如果想有进步,不能满足于翻译,多看看注释,否则文言文很难有长进,更何况文学性和文化性的一些内容翻译不了。以上就是普通人足够用的方法了。
深入的学习就是看看你感兴趣的方向,佛典、道教、诗歌、史籍等等,常用词汇并不一样。有些算是古代汉语里的专有词汇,你需要去专攻。
古典文学理论可以参考《文心雕龙》、《人间词话》与《昭明文选》配合起来看一看受益匪浅。
深度学习文言文文献学也是必要的,《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看一看,金开诚、葛兆光《古诗文要籍叙录》、杜泽逊《文献学概要》、历史文献学参考黄永年先生的书,我买过他的几本书,感觉还不错。
历史类的:《史记》、《汉书》、《后汉书》,还有我隆重推荐的《左传》参考以下杨伯峻先生的《春秋左传注》去看。
文字学,训诂学偶尔也可以涉猎,这方面学的不好,不推荐书了。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读原著指导学习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读原著指导学习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lnbtw.com/post/131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