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指导学习反思,名师指导感悟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名师指导学习反思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名师指导学习反思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有人说写三年教学反思能成为名师,真的吗?
这句话有出处,是知名教育专家叶澜教授说的。原话是“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的反思,有可能成为名师”。
你看,人家叶教授只是说“写三年教学反思”成为“名师”只是一种可能,并没有给谁打包票“你一定能成为名师”。
我不是咬文嚼字,我还有话说。
关于写教学反思,有一位被称作“新教育实验的领军人物”的朱永新教授,倒是曾言之凿凿说过肯定的话。 据说他曾公开承诺,一个教师坚持写十年教学反思,如果不能成为一位名师的话,教师可以向他索赔巨额保金。
我就此向读者诸君讨教,您可以在这个问答后面留言:看看究竟谁写了三年以上的教学反思,已经成了名师;究竟有没有老老实实认真写了,却没有成名的。另外,您也可以说说有没有听到过向朱教授索赔的。
我是一名一线教师,曾经认真写过“教学反思”。果然,我现在就挺有名了:我们这所小学174名学生,一大半都认识我。
如果不是故意抬杠,那得说反思“有用”。曾子每天“三省”,人家尽管天赋不高,甚至还被老师认为“愚鲁”,但最终还是成了儒家学派的正宗传人。如果大家心平气和不故意找茬,那同样也得承认,“反思”并不总能够点石成金,化腐朽为神奇。它没那么神。
我猜测,题主有此一问,表面上是质疑写反思的效果,而是事实上是对学校教学管理存有异议。据我所知,某些基层学校为了提高教师业务能力,即所谓“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特别迷信专家的说辞。把人家的一种建议,甚至是尚不成熟的研究,就欣然奉为圭臬,急于付诸实践。比如有些学校就是把“逼”教师天天写教学反思作为教学管理重点。在这种逼迫之下,老师们如果敷衍应对,其结果可想而知。
“胡红梅***”的内在原因是什么?怎样避免此类***再出现?
对于“胡红梅抄袭***”的最终“东窗事发”,“三味”认为其根源或内因就是:
各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社会有关机构和团体,针对一线教师的各种荣誉评比和称号授予及认可,太过泛滥和不透明。
如果这个现状不予扼制,即使不发生在胡老师身上,也会在别的老师身上发生。只不过胡老师运气差些,倒霉在先。因为“胡红梅抄袭”之实绝非个案,其他在还没被爆出之前,还不算“***”罢了。
真正的“好老师”和“名师”,其最大价值在于将自己的学生教好。——这是教师的本质所在!
可是,当前的教育行业确极力崇尚和推崇将个别老师往“名师”上推,然后让“名师”四处“传教”演说成了主业,而教书却成了副业。
看看胡红梅老师一大堆的荣耀与光环:
试问:
这些荣誉又有几个真正与一线教学有关?
这些称号又有哪个对一线教学有用?
诸如,“推动读书十大人物”、“十大全民阅读推广人”、“十佳百姓学习之星”等,这些称号,或许很多一线老师闻所未闻,可人家却实实在在获得了!
胡红梅***的内在原因是:不到位的监管政策催生了弄虚作***的风气,打造名师过于***。
在胡红梅***中,如果仅仅归结为她个人的贪婪和急功近利,我觉得是不全面也是不深刻的。一颗贪婪果实的形成离不开它生长的土壤和环境。
在教育领域工作的同仁们应该都知道,评职称需要各种论文、课题,前两年还要听关于继续教育的网课。但是作为一线老师,每天被教学工作逼得焦头烂额,再让抽出大部分时间来搞科研是明显不现实的。但是为了职称,几乎大部分老师都是花钱去买或者请人代笔,也有一大部分就像胡老师这样抄袭。
而在职称评审的过程中,很多资料也是流于形式,只检查数量而不看质量。包括听继续教育的网课,听够了课时,自己通过了网上的考试(附带答案),这项考核标准就算通过。
而这几年的打造名师活动,基本上是***整个教研组的力量备课,反复磨课:上美人,讲美文。这样的名师能够代表个人的实力和能力吗?当能力达不到的时候怎么办?只能靠抄袭和作***了。
因此我认为监管力度不够,论文的审核和职称的评定,包括名师的打造,很多是***,这是胡红梅这样的名师产生的内在原因。即使没有胡红梅,肯定还有张红梅,李红梅。
其实职称中的很多要求和老师实际工作并不挂钩,也不能切实考核老师的实际能力。完全可以把其中流于形式的部分去掉,给更多兢兢业业的老师以机会。
对于各学校轰轰烈烈打造名师的活动应该喊停,既浪费时间又浪费人力,不如让老师们把这么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到教学上。
“胡红梅***”有内因也有外因;需加强监管和提高教师素质!
【***经过】
深圳龙岗去一美女副校长傅红梅,在3月份被举报作品和文章出现抄袭现象,举报者为山东淄博小学老师王爱玲。
3月6号,深圳龙岗区教育局,对胡红梅***进行调查,并公布了处理结果: 胡红梅存在抄袭他人作品和著作等问题,取消所获得荣誉,个人记过处分。
胡红梅获得过“先进教育工作者“、”优秀校长”等称号,并通过抄袭达到了副校长的职务。这些行为严重的违反了师德,伤害了他的学生的感情,引发了网友激烈的讨论。
之所以出现这样的问题,存在两个原因:
(1)胡红梅作为一名老师,师德缺失、责任淡薄;
(2)所在[_a***_]和社会,对老师抄袭行为监管不到位。
因此,解决方式也是从这两个方面入手:
近些年,国家一直在加强师德教育,并且经常进行抽查和检查。
我所在的学校,经常对老师进行师德教育,有很多师德方面的相关文件,并且师德的范围在逐渐扩大。比如:教师上课迟到、上课没有进行课堂管理、没有进行抽查宿舍、抄袭别人论文作品等!
很明显,胡红梅作为副校长,没有认真学习师德教育,或者是因为权位问题,成了漏网之鱼。
大家这两天一直都在讨论这件事情,而且绝大部分人的观点都放在了胡红梅唯利是图,追逐名利和金钱这个方向上。
我个人对这个观点并不完全认同。
其实,说真的胡红梅***只是一个缩影,现实社会中的各行各业,各个层面,特别是学术领域,这样的现象并不少,只是表现形式和程度不同罢了。
要说这个事情内在的原因,我个人认为主要还在胡红梅自身方面。
资历太浅,推得太猛,以至于成了高处不胜寒。
其实,看一下胡红梅的简历,参加工作不久后就成了所谓的名师,到处讲学,到处演说,参加各种各样的交流,参与各种学术活动。不得不说,正是这个神助推导致了胡红梅一路走红,一路轻飘,平步青云,站上了制高点后,却发现自己的能力,根本就驾驭不了这个高度。
但是为了努力的维护当前的声誉,努力的为了维护当前的名利,努力的为了维护现在所拥有的一切,她不得不想尽办法出成果,不得不通过各种途径对自己进行各种各样的包装。
她的名有了,利有了,光环有了,鲜亮的外包装有了,为了维护她可怜的自尊,为了维护现有的一切,为了让自己还躺在这个虚荣的光环中,她还能怎么做?
当她自己发现自己的能力,自己肚子中的墨水和自己的知识水平,以及自己的思想体系,学术水准,个人能力,根本就驾驭不了她现在所拥有的高度,宽度,深度和广度。所以,她只能去偷窃别人的成果来不断的包装自我。
其实,说来说去这也是一个悲剧。
人们普遍都说胡红梅道德败坏,我不这样认为,这是让教师考职称逼的,也可以说是让这一制度逼的,这是逼良为娼,作为一个老师只要把课教好了把学生教授好了即可,不要再让老师们承担没必要的学术要求,不要再让老师们去为了职称不停的考试了,老师的工资应该和老师的教学成绩挂钩应该和老师对待工作的态度挂钩,不应该和职称挂钩,应该彻底取消职称考试和职称工资。
你对一些老师上课没教案怎么看?
上课没教案不等于心里没数。
对于一个老教师来说,教案没什么参考价值。
一个老教师多年的经验就是最好的教案。
我一直认为,评价一个老师就看两点,一是教学成绩;二是学生们的评价。
一个能出成绩,学生们评价又高的老师就是一个优秀的老师。
教案一般新入职的老师要认真地写写。毕竟在学校所学的和真正的教学还是有一定差距的。
一些老师上课没有教案,大概有两种情况。
1.上课没带。老师在学校里的工作,真是千头万绪。不是什么官,管的事情还真不少。孩子在学校里,吃喝拉撒睡都要老师过问,特别是一二年级的小朋友,更是离不开老师。老师有一点关照不到,就可能出差错,甚至造成事故。正因为老师非常忙,有时忙中出错,明明课前编写了教案,上课时却忘记带到了课堂上。只要是认真备课了,不带教案也能把课上好。上课时有教案,也不能照本宣科,那样是教不好孩子的。教案只是一个预案,计划没有变化快,课堂上的情况也不能都按照你设计地进行,老师应该能掌控课堂,驾驭课堂,那么才能算上是一个好老师。
2.没有教案。老师工作繁重,业务量大,还要应付各种各样的检查。整天喊要给孩子减负,其实老师也应该减负。老师要从繁杂的事务中解放出来。但是老师要备课,教案要写。年青老师要写详案,教学内容要做到胸有成竹,才有可能驾驭课堂。中老年教师虽然有丰富的教学经验,但是也要备课,可以写简案。不必拘泥于形式,只要有利于教学就行。老师不备课,没有教案是绝对不行的。有个别老师偷懒,不写教案,这种情况也是有的。
作为老师,上课前一定要备课,并且要写教案,这样才能培养教育好祖国的花朵。
欢迎大家留言评论。
[教案最终变为“学案”才有用]
写不写教案不能一刀切。对新教师而言,有“案”可循,一节课讲什么,走什么流程,才有点***性。包括怎么开课,环节间用什么语言过渡,重点内容在何处,咋处理……如果这些在教案制定时都考虑到了,课堂教学质量就保证了。
有一定教龄的老师,什么开课语过渡言皆可省去,目标明确、环节清楚,作业设计与教学目标吻合,即可保证教学质量。
至于有多年教龄,教材内容变动不大的情况下,教案就在脑子里,不写也罢。
以前有个刘姓同事,教初中物理。生性散慢,但物理书就在脑中,上课铃响进教室,问:上节课上到哪?于是接着往下讲。五年间,中考物理成绩年年高居榜首。
所以,我认为教案写与否,重要的一个考量因素是教学效果!
但是,现在学校老师花大量时间从教参上抄教案,而不去研读教材,研究学生。我前不久听一年轻老师上课,三十分钟过去,才讲到教参上的第二自然段,这节课就泡汤了。
我的观点是,新老教师都要设法把“教案”变为“学案”,吃透两透:一头是教材,一头是学生。
具体作法是:
I,教材,老师要烂熟于胸。这是要下工夫花力气的。但是,值得!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名师指导学习反思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名师指导学习反思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lnbtw.com/post/152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