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指导教资,教资学生指导相关知识点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学习指导教资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学习指导教资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怎样备考教资综合素质?本人自学能力不强,现在无从下手,求指点?
谢邀,中公军队文职为您解答!
教师资格证考试当中的综合素质,是部分考生在复习备考是颇为头疼的科目。那么我们先来分析综合素质这一科目的设置主要是为了考查什么?一个考生具备了怎样的素质才有资格成为一个教师呢?综合素质这一科目主要考查考生是否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良好的法律意识和职业道德,一定的文化素养和阅读理解、语言表达、逻辑推理、信息处理等基本能力。
要实现对这些能力和知识素养的考查,那么在考试时所考的内容范围就比较大。下面我们以表格的形式来呈现一下综合素质这一科目所涉及的内容领域及各领域分数在试卷中的占比:
通过对近四年教师资格考试综合素质试题的分析,我们发现综合素质考试考情非常稳定,考试题型和内容每年趋于一致。
从知识点分布来说:职业理念有4道单选、1道材料分析,职业道德有4道单选、1道材料分析,法律法规有8-9道单选题,文化素养部分有9道单选题。
就单选题来说职业理念和职业道德多以理解性试题为主,而法律法规和职业道德多以识记性试题为主。教师资格证考试的单选题整体难度不大,着重考察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把握,但是文化素养部分出题面较广,需要广大考生在日常生活中多积累;
材料分析题集中于职业理念、职业道德和阅读理解,其中职业理念和职业道德主要通过理论加分析材料的方式考查,而阅读理解主要通过在材料中寻找、总结、概括材料的方式考查;整个材料分析题是综合素质考试当中首要的得分点,主要是因为其考查知识点集中,考查形式稳定,非常利于广大考生复习备考,整个部分应当时广大考生一定要拿到高分数的部分。我们甚至可以说,这个部分的得分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是否能够通过考试。
最后是写作,写作分值大,占到总分的三分之一,是考生在备考时最难的备考点,且写作题难度逐年增加,一定程度上加大了考生的考试难度。但是就写作这一题型而言,实际上大部分考生难以拉开分数,毕竟作文水平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之功,需要考生们在掌握了正确的审题立意行文方法后积累素材,磨练文笔,把功夫下在平时,把准备做在前头。
综上,从总的备考角度看,建议考生将复习侧重点放在材料分析题和写作上,只有多做多写才是真正的制胜法宝。
一、考情分析
在教师资格证考试全国统考的试卷中,综合素质是中小幼都需要考试的科目内容。统考的题型一般情况下是选择题(每题2分),材料分析题(每题14分),写作(每题50分)。在试卷结构上,一般情况下都是:职业理念4道单选,1道材料分析;法律法规8道单选;职业道德4道单选,1道材料分析;文化素养9道单选;逻辑思维2道单选;信息处理2道单选;阅读理解1道材料分析;写作1道。总共29道单选题,合计58分;3道材料分析题,合计42分;1道写作题,50分;卷面分值合计150分。职业理念模块分数合计22分,所占比例15%;法律法规模块分数16分,所占比例10%;职业道德模块分数合计22分,所占比例15%;文化素养模块分数18分,所占比例12%;逻辑思维、信息处理、和读理解模块分数22分,所占比例15%;写作模块分数50分,所占比例33%(如下图)。
我们可以将综合素质分为上下两部分,分别对应的是知识和能力。综合素质上包括职业理念,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教育法律法规,文化素养四个模块的知识,在试卷中所占的分数是78分,所占比例为52%;综合素质下包括四种基本能力,即阅读理解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和写作能力,四个模块的知识,分数合计为72分,所占比例为48%(如下图)。
二、备考指导
通过上面的考情分析,在综合素质上部分,由于关于职业理念和职业道德的考查包括主观题和客观题,且需要对这部分的知识有一定的理解和灵活的运用才可以拿到较高的分数,所以在这部分知识进行备考的时候,建议先理解再记忆并形成知识网络,且以素质教育的内涵,实施素质教育的途径,以人为本的学生观,教育公正,新课改的教师观,***和08修订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等知识的理解记忆为重点。由于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对知识的记忆程度有一定的规律,即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所以建议有规律的结合题目进行专题性的复习,一方面加深记忆和理解,另一方面有意识的提高做题速度。而关于教育法律法规和文化素养的考查一般情况下只有选择题,且主要考查对知识的识记,所以建议平时结合真题按专题进行记忆,同时要注意区分相近,避免误区。在文化素养模块的复习,除了复习书目上的知识以外,还需要多浏览一些新闻资讯、地理、科教、历史、科技、生活常识等类型的电视节目、杂志、报刊,在平时休息时积累知识。
上面就是我总结的一些备考指导,但如果自学能力不强的话,还是建议可以在培训班里面系统学习~毕竟有老师盯着学效果比自学好一些
《综合素质》是教资考试科目中,考试范围最广的一门科目。备考《综合素质》,建议要抓好考试重点,有的放矢,做到针对性地复习。
《综合素质》中,占分最大的一部分是作文。因此,作文是非常值得花时间去训练好的一部分。考试前,多看看一些优秀的相关文章,总结写作的结构、要点和技巧。如果自身写作能力差,最好能找些真题模拟考试,做练习。写完后,对比优秀的范文,不断修改!
材料分析题是比较好拿分的一部分,尽可能地把握好。考试前背诵好各种教师职业理念、职业法规的内容,总结出[_a***_]的答题模板。这样,考试的时候,就能够尽可能地多拿分。
最好是能去研究下考试中各考点内容的分布,按照占比来科学安排自己的复习顺序、时间,抓好重点!
新教师如何成长?
新教师要想在工作中成长的话,要做到以下几点。
二要了解学生,因材施教。
三要多听多看,多请教,多学习。最好是多去听优秀教师的课。学习别人的教学方法。这样踢开起来比较快。
四要利用网络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设备提高教学质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一个新教师如何成长?我觉得从以下几个方面发展: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吃透教材并形成自己的教学方法、管理学生的先进理论、分析学生的心理能力。
1、新教师有***,能全身心投入教学,在教学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比如上课幽默风趣,课堂气氛活跃,让学生爱上你的课。或者上课逻辑思维严密,步步为营,深入浅出,让学生随着你的教学,很容易掌握知识。
2、新教师有时间,可以钻研教材,掌握每一个如何知识的讲解,才让学生容易掌握。通过教学后,了解学生对每一个知识点的掌握情况,不断地改进讲授方法 ,尽量让学生上课就掌握知识。
3、新教师与学生更没有代沟,容易与学生交流,容易培养自己发现学生心理的方法。通过和学生交流沟通时,训练自己发现学生心理的方法,训练自己看一眼就知道每一个学生性格和心理,就知道如何教育这个学生。训练自己犯错的学生一站到我们老师面前就知道他有没有做错事,而且知道怎么教育他。
4、新教师更容易接受先进的管理方法,你有大把时间用于先进管理方法实验,总结出一套符合实际情况的管理方法。
如果新教师在最初几年没有花时间完成以上几个发展,偷懒不上进。到了结婚生子,那就更没有时间去发展自己。比如现在还有许多老教师都还在吃新教师时打下基础。
新教师在最初几年没有完成自己成长,到后面没有时间让自己成长,那只有混日子 。最后在教学中让学生不满意,家长不满意,你在教育这领域你就会难混日子了,学生处处与你作对,所任课的班级成绩年年倒数。每一个学生、家长一听是你任课就大呼运气不好,这就是名师与庸师区别之处。
您好,很高兴回答您的问题。作为一个入职已有6年的高校教师,自己也经历了从初为人师的青涩到现在逐渐成熟的过程。新教师如何成长呢?我想这是每一个新教师都很关注的问题。结合自身工作体会,我觉得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尽快站稳讲台、向老教师请教、向书本学习、撰写教学和工作笔记、在教书育人道路上用心探索和实践。
01、尽快站稳讲台
对于一个新老师来说,我觉得最重要的就是要尽快站稳讲台。这是你在学校立足的根本。
02、向老教师请教
作为一名新老师,往往都面临着教学和学生管理的经验不足,我们要虚心向老教师请教。教学方面:可以多听听老教师的课,学习一些教学方法和授课经验;学生管理方面:多向老教师取经,看看他们在班级管理上面有哪些好的做法等。老教师经验丰富,多向他们请教,会让年轻老师少走不少弯路,减少自己摸索的时间成本。
03、向书本学习
新老师一定要多向书本学习。既包括所任教学科的教材、教辅和教参等;也要广泛涉猎其他书籍,包括教育教学理论、心理学、管理学等。一个热爱读书和阅读的老师一定会成长的更快。
04、撰写教学和工作笔记
作为一个新老师,要养成撰写教学和工作笔记的习惯。无论是课后的教学反思还是学生管理过程中的心得和经验总结,撰写这些内容的同时也是自我提炼和提高的过程。
05、在教书育人道路上用心探索和实践
新老师的成长有一个过程,最主要的还是要自己用心探索和实践。每个老师都是这样过来的,只有做到用心,才会逐渐有所收获;要真正的把教师职业作为自己的一项事业,只有这样,才会成长的更快。
结束语
新教师的成长有一个过程,每个老师都会经历从青涩到成熟的过程。关键是要做到以下几点:尽快站稳讲台、向老教师请教、向书本学习、撰写教学和工作笔记、在教书育人道路上用心探索和实践。
我是高校教师,关注教育领域话题,也时常爱分享对教育领域相关问题的观点和看法。如果您也喜欢,请关注我。我相信总有大家感兴趣的话题,期待共同交流。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学习指导教资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学习指导教资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lnbtw.com/post/189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