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经济学经验交流,二战经济学家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二战经济学经验交流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二战经济学经验交流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二战经济学深度解析?
于是在1936年底,德国启动了“四年计划”,进行全面扩军备战,目的是威慑英法,同时在1940底完成战时转型,在1941年到1942年进攻俄国,夺取生存空间。
但是德国需要大量进口原料和农产品,进口产品上涨,出口下降,军备投入增加,让德国的外汇和硬通货储备迅速下滑。
在这几年中,德国拼命的减少进口,节省外汇和硬通货。
德国从他们唯一丰富的资源——煤炭中提取了燃油、提取了橡胶、甚至提取了咖啡,这些固然是为了确保战时的***自给自足,同时也是节省外汇。
戈培尔甚至开展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反对食用热带水果的运动,一大批伪专家宣称食用柠檬等热带水果不利于健康,号召德国人尽可能不去食用这些外国水果。
但是即便如此,到了1939年初时,德国的外汇和硬通货已经枯竭了,***甚至为下个月德国用什么来付清从南美进口粮食的账单为发愁。
尽管德国努力掩饰自己在财政上的窘境,但是英法都对此洞若观火。
张伯伦***认为德国的财政已经濒临破产,认为德国在这样的情况下不可能发动战争,甚至希望通过谈判要求德国削减自己的庞大的空军(英国一直害怕这支空军被用来轰炸他们的城市)。
正在这个时候,发生了德国肢解了捷克斯洛伐克,并占领了捷克剩余部分这件事。
二战以后的经济周期理论有哪些?
直到1862年,法国人朱格拉首次论述了经济周期的原因源于内在的不稳定现象之后,经济周期才正式成为经济学领域的热门课题。
经济周期指的是,经济在运行过程中会循环往复地出现扩张与紧缩,并被划分为繁荣、衰退、萧条和复苏四个阶段。而经济在运行中,之所以会出现一些明显的波动,是因为人们在做出大量的经济决策时,会不自觉地同频,于是强化了经济的不稳定性。就像一群人参加会议时鼓掌,一开始,每个人都按照他们自己的快节奏独立拍掌。但过了一会儿,人们就会从不连贯的拍掌转变成更慢且同步的节奏。
根据经济周期运转背后的不同动力,经济周期理论被划分为基钦周期理论,朱格拉周期理论,库兹涅茨周期理论和康德拉季耶夫周期理论。
基钦周期理论是以库存变动为标志划分的。基钦根据美国和英国1890年到1922年的利率、物价、生产和就业等统计资料,发现厂商会在生产过多时形成存货,进而减少生产,导致经济出现长达4.5年的周期性波动。
朱格拉周期理论是以资本支出的波动为标志划分的。朱格拉通过研究美国国民收入、失业率和大多数经济部门的生产、利润和价格的波动,发现经济会周期性的出现繁荣、危机与萧条这三个阶段,而且平均时长为9年。
库兹涅茨周期理论是以建筑业的兴衰为标志划分的。库兹涅茨通过研究美国19世纪到二战以前的各类经济数据,发现美国的许多经济活动中都存在一个长达18年的经济波动,并且,尤其在建筑业中表现得特别明显。
人力资本核心?
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是人力***的开发、利用和管理,目的是实现人才价值的持续最大化、实现公司价值的持续最大化。
具体运营的方向为体现在对硬件与软件环境的建设上,工作的方式主要以约束、激励、肯定、目标为指导思想。
人力资本是指存在于人体之中的具有经济价值的知识、技能和体力(健康状况)等质量因素之和。20世纪6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和贝克尔首先创立了比较完整的人力资本理论,这一理论有两个核心观点,一是在经济增长中,人力资本的作用大于物质资本的作用;二是人力资本的核心是提高人口质量,教育投资是人力投资的主要部分。
人力资本,比物质、货币等硬资本具有更大的增值空间,特别是在当今后工业时期和知识经济初期,人力资本将有着更大的增值潜力。因为作为“活资本”的人力资本,具有创新性、创造性,具有有效配置***、调整企业发展战略等市场应变能力。对人力资本进行投资,对GDP的增长具有更高的贡献率。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二战经济学经验交流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二战经济学经验交流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lnbtw.com/post/438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