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曲学习资料,元曲的基础知识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元曲学习资料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元曲学习资料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元曲的文学基础知识?
元曲是元代杂剧和散曲的合称,它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以下是一些元曲的文学基础知识:
- 体制:元曲包括杂剧和散曲,杂剧通常由四折组成,每折代表一个情节段落,有时会加上一个楔子。散曲则包括小令和套数,小令是独立的单曲,套数则是由多个小令组成。
- 角色:杂剧的角色通常分为末、旦、净、杂四大类。末一般扮演男性角色,旦扮演女性角色,净扮演性格刚烈或粗暴的人物,杂则包括各种配角。
- 曲牌:元曲的曲牌是固定的曲调格式,每个曲牌都有特定的格律和音乐特点。剧作家根据剧情和情感需要选择合适的曲牌进行创作。
- 格律:元曲的格律包括押韵、平仄、对仗等要求。剧作家需要按照这些格律来创作,以保证作品的韵律和节奏感。
元曲介绍?
元曲,或称元杂剧,是盛行于元代的戏曲艺术,为散曲和杂剧的合称。[1]相对于明***(南曲),后世又将元曲称为北曲。元曲与宋词及唐诗、汉赋并称。
广义的曲泛指秦汉以来各种可入乐的乐曲,如汉大曲、唐宋大曲、民间小曲等。狭义的曲则多指宋朝以来的南曲和北曲。曲分为戏曲(或称剧曲,包括杂剧、***等)与散曲两类,元明以来甚为流行,故后世有元曲之称。
元曲,是盛行于元代的一种文艺形式,包括杂剧和散曲,有时专指杂剧。杂剧,宋代以滑稽搞笑为特点的一种表演形式,元代发展成戏曲形式。每本以四折为主,在开头或折间另加楔子,每折用同宫调同韵的北曲套曲和宾白组成。如关汉卿的《窦娥冤》等。流行于大都(今北京)一带。
明清两代也有杂剧,但每本不限四折。散曲,盛行于元、明、清三代的没有宾白的曲子形式。内容以抒情为主,有小令和散套两种。
元曲的文学常识?
元曲原本来自所谓的“蕃曲”、“胡乐”,首先在民间流传,被称为“街市小令”或“村坊小调”。
随着元灭宋入主中原,它先后在大都(今北京)和临安(今杭州)为中心的南北广袤地区流传开来。
元曲有严密的格律定式,每一曲牌的句式、字数、平仄等都有固定的格式要求。虽有定格,但并不死板,允许在定格中加衬字,部分曲牌还可增句,押韵上允许平仄通押,与律诗绝句和宋词相比,有较大的灵活性。
三百首《元曲》你喜欢哪几首?
元曲是剧曲和散曲的总称,大家通常熟知的小令是归类到散曲里面去的,剧曲即是现代戏曲的前身,形成的文字部分就是剧本,有专门的演员进行舞台表演。遗留下来的现在只有文字部分,表演方面或演变为其他戏曲形式继续发展或销声匿迹了,两者的关系亦就是分道扬镳了。
元曲的形成且做出开创性贡献的作家是元好问,他生于金元乱世之际,是金元两代名冠诗坛的巨星,他的作品文才横溢,清新俊逸,对元曲的形成和发展起着指导统领和规范发展的作用。
元曲流传下来的作品有四千五百多首、套,有名有姓的的曲作者二百二十四人,其中小令三千八百多首。杂剧一百六十余部,按套计件的四百七十余套。元曲作者四大天王是:关汉卿、马致远、郑***和白朴。元曲表演的三个重要元素是唱功,科功和对白。最负盛名的元曲代表作是《窦娥冤》和《天净沙·秋思》。
很多人表示喜欢元曲中的《天净沙·秋思》,本人表示认同,的确不错,可谓经典的代表作,很多不知道的是《天净沙》曲牌里还有组曲,那就是白朴的《四季曲》。
《天净沙·春》——越调
春山暖日和风,阑干楼阁窗栊,杨柳秋千院中。啼莺舞燕,小桥流水飞红。
《天净沙·夏》——越调
四块玉·别情(关汉卿)
这首词是元朝时期非常有名的诗人,位于当时最具代表的"元曲四大家"之一的关汉卿所著。本首曲随时元代抒情曲的鼻祖之作!诗里满满的悲伤思念之情,把了亲人之间的离愁别恨描写的淋漓尽致。曲中把诗人对于思念故友才刚想念,又即将离去的难以舍去,完全挥发了出来,渲染出来整个诗句的字里行间浓浓的怀念之情。这首诗所处战乱年间也激起了众人间的共鸣。也开启了元代相思词的开端。
折桂令(徐再思)
如果说刚才的曲为思念型诗词的鼻祖,那这是一首折桂令就可以算得上经典之作了!曲中诗人虽然没有指名道姓描写思念之处,但是却字字都紧扣"思念"一词,将思念诉说为一种难治之症。读来体会到诗人每句话都让人觉得惋惜不已!小编不禁感叹:但一个所爱之人不在身边时,每一天的日子都仿佛度日如年。诗人的所想所写,不就是很多人的真实写照吗。正是因为如此富有共鸣,所以本首词才非常的让人感伤。
驻马听·吹(白朴)
这首曲由白朴所著,白朴大大也是与关汉卿一同为"四大家"之一,所作曲词当然也是经典中的经典!驻马听·吹与别的曲不同的一点在于:元代诗人因为受到了当时所处环境的影响,写悲凉离别之曲较为繁多,但是这首却是描写音乐的!这在元朝属于比较少见的选材。从曲牌中的"吹"字我们可以感受到:本词是以大自然中的一些事物,作为诗人对于乐声的一种见解。所以本曲不仅仅是描写音乐,更多的是书法词人对于自然之美的喜爱!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这首曲应该是大家最为熟知的了吧!小编也是倒背如流。而这首词不但是作为如今比较代表性的元曲,更是在当时也极富影响力。词句朗朗上口,非常独具韵味!但是虽脍炙人口,但是诗中的悲凉还是体现的十分显著:如果只看前几句时,会发现都是对于夕阳美景的描述。但是等到了后面时渐渐发现,诗人的离愁别恨,悲凉之一,为整首曲峰回路转,画上了句号。也给读者留下了一丝悲哀之意。
我最喜欢的元曲有以下四首:
阳春曲·春景 胡祗遹
几枝红雪墙头杏,数点青山屋上屏。一春能得几晴明?三月景,宜醉不宜醒。
几枝初开的杏花白里透红倚在墙头,点点青山如画屏一样在屋顶上隐现出来。一个春季能有几天这样晴朗、明媚的日子?阳春三月的美景令人陶醉,适宜醉眼朦胧地去观赏,而不适合清醒地去欣赏。
人月圆 刘因
茫茫大块洪炉里,何物不寒灰。古今多少,荒烟废垒,老树遗台。太行如砺,黄河如带,等是尘埃。不须更叹,花开花落,春去春来。
茫茫大地就像经过了造物主炉火的冶炼,还有什么东西能不带上寒冷灰暗的色调?时光纵横,古往今来,沧海变桑田,但见废弃的边关守军的烽火台上似乎还弥漫着荒凉的硝烟,古旧的遗址残台上枯老的树木与之相伴。极目远眺,太行山脉就像长长的磨刀石,黄河就像一条绸带,它们都混迹于尘埃之间。用不着去哀叹什么花开花落,春去春来。
山坡羊·晨鸡初叫 陈草庵
晨鸡初叫,昏鸦争噪。那个不去红尘闹?路遥遥,水迢迢,功名尽在长安道。今日少年明日老。山,依旧好;人,憔悴了。
从早晨雄鸡初叫,到黄昏乌鸦不停地聒噪。它们哪一个不想在人世间争相表现?道路遥遥万里,江水千里迢迢,为了求取功名人们苦苦跋涉在长安道上。今天的少年明天也会衰老。江山依旧那样美好,而人的容颜却憔悴不堪了。
元曲,是我国文学史上著名的文学体裁之一,也是元杂剧和散曲的合称,二者都是当时流行的北曲。元曲是元代市井现实生活的生动写照,杂剧语言鲜活,形象丰满,抨击时弊,散曲合乐。在三百多首元曲中,马致远和白朴的作品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马致远的(双调)寿阳曲
一阵风,一阵雨,满城中落花飞絮。纱窗外蓦然闻杜宇,一声声唤回春去。
注解
1、蓦然:突然。2、杜宇:鸟名,又名子规、杜鹃和布谷。
赏析
这首小令写的是暮春时候,“一阵风,一阵雨”,真是“风雨送春归”。这里写的不是风雨交加,而是时而风时而雨。因为只有风才能卷起满城飞絮,只有雨才能摧落满城落花。飞絮、落花已经形象地点出了暮春时节。这时候,突然听到纱窗外杜宇声声啼叫,叫的声音像是“不如归去”,这不是一声声把春叫回去吗?纱窗、杜宇、“不如归去”的啼叫,又点出了暮春的时节。这首小令语言流畅自然,像一首抒情小诗,记录了作者一时的感觉,并赋予了说不尽的言外之意,也颇有宋词的韵味,意境是深远的。
白朴的(双调)得胜乐
红日晚,残霞在,秋水共长天一色,寒雁儿呀呀的天外,怎生不捎个字儿来?
赏析
这是一首怀人念远之作。“红日晚,残霞在,秋水共长天一色”,构成了一副境界开阔的绝妙秋景图。想想看:红日西斜,彩霞满天,长天尽头,水天相接,满江秋水被映染得十分绚丽,这是一幅多么壮美的图画。在画面上,一行寒雁斜飞,呀呀呀地飞去。正是这征土的雁,牵动了曲中主人公的无限情思。人说大雁可以传书,可这大雁飞来却又飞去,怎么连一个字也没有给我捎来呢?这里怨雁来又雁去,实际上是怨远方的心上人不肯回转;怨大雁没捎信来,实际上是在怨远方的人杳无音信。经最后一句的点缀,整首作品在感情的定位上,便有了一种凄凉落寂所笼罩的气氛,使人仿佛看到了在“斜晖脉脉水悠悠”中,那“妆楼颐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的佳人身影,体会到她“肠断白蘋洲”的绝望。
中国诗词中,有很多以乐景写悲情的作品,在刻画主人公复杂而隐微的情思方面,这首《得胜乐》与唐王昌龄“闺中少女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有相仿之处。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元曲学习资料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元曲学习资料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lnbtw.com/post/476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