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赋学习指导,赤壁赋教材解读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赤壁赋学习指导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赤壁赋学习指导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赤壁赋重点?
《赤壁赋》重点知识归纳
一、掌握下列重点词语
1、既望:七月既望(农历十六。既,过了。望,农历每月十五)
2、少焉: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不多一会儿)
3、如:纵一苇之所如(往)
4、凌:凌万顷之茫然(越过)
5、御:浩浩乎如冯虚御风(驾)
6、溯:击空明兮溯流光(逆流而上)
7、予怀:渺渺兮予怀(我的心)
8、倚:倚歌而和之(循、依)
《赤壁赋》中的客人是谁?可以考证出来吗?
《赤壁赋》 中的客人到底是谁?不外乎有三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来自于苏轼本人的记载。在《苏轼集·补遗》中有一段这样的文字:“今日李委秀才来相别,因以小舟载酒饮赤壁下。李善吹笛,酒酣作数弄,风起水涌,大鱼皆出。山上有栖鹘,亦惊起。坐念孟德、公瑾,如昨日耳。”这则小品中所描述的情景与《前赤壁赋》有颇多相似之处。人们据此断定前赤壁赋中的“客”即为秀才李委。但是,这一种说法留下了颇多疑点。首先,这《苏轼集·补遗》本身就有一些篇目属伪作,可信度不高。其次,赤壁赋写于元丰五年,而这篇小品文的落款则是元丰六年八月五日。第三,这里记载的李委吹笛与原文中“客有吹洞箫者”不符,而且一个秀才也说不出那些参透了道家思想的话语。
第二种说法,《前赤壁赋》中的客是杨世昌。写前后赤壁赋的时候,是苏轼最困苦的时候,他当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相当于变相软禁。当时他在黄州只有杨世昌,张怀民寥寥几个知交。前赤壁赋里面的客就是杨世昌(具体可以参考高中语文课本中的注释)。苏轼《与杨道士书帖》中找出了这样一段记载:“ 十月十五日与杨道士泛舟赤壁,饮醉,夜半有一鹤来,掠余舟而西,不知其为何也。”这则记载明确指出《后赤壁赋》中与苏轼同游的人是杨道士。杨道士名世昌,字子京,是蜀中绵竹武都山道士。他善画山水,通晓天文历算,懂得医药酿酒,是位多才多艺的方外之人。元丰年间,这位杨道士一直居留黄州,与苏轼交情颇深。苏轼在《次韵孔毅父》一文中还说杨道士 “识音律,洞萧人手清且哀”。按理说,杨道士不管是从精神气质还是从艺术才华都更接近于《前赤壁赋》中的“吹洞箫者”。 但我们也不能忽视这样一个事实,那就是《后赤壁赋》的写作与《前赤壁赋》相隔三个月之遥,我们根据《后赤壁赋》的记载而断定《前赤壁赋》中的客,是否太武断。
第三种说法,有些研究者认为,汉赋“主客答问”中的客多是***托之人。《前赤壁赋》中苏子与客的那番对话其实就是两个苏轼间的对话,是苏轼内心矛盾的反映。所以“客”即苏子,苏子即“客”。如果我们能真正融入《赤壁赋》这篇文章当中就不难发现,那晚上的“客”,并不神秘,那个晚上,和苏轼一起消愁的,如果说有第二个人的话,那其实只是苏轼的灵魂,也就是那个多愁善感多才多艺的所谓的“客”!现实中的苏轼,是那样达观,他面带微笑,淡泊名利,能屈能伸,什么都可以不在乎;而那个灵魂更深处的苏轼,却始终挣扎在泥泞之中,双眼含泪,忍受着妻离子散亡命天涯的痛苦。真实的苏轼是只能压抑在内心深处的,他不能表露出任何的消极与不满,因为他曾经是朝廷重臣,因为他还是一个“天朝”的男人。
所以,“客”就吹起洞箫,表露出孤独和哀怨,于是,开朗达观的苏轼就主动做起了“客”的思想工作……
于是,一个苏轼明白了另一个苏轼:“客喜而笑,洗盏更酌,杯盘狼藉。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赋”这个文体可以用来写情怀、写寄托、秀文***、秀博学,或者拐弯抹角跟领导提意见,但从来不是用来纪实的。从诞生起,最常用的写法就是***托二人或多人对话,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张衡的《两京赋》、左思的《三都赋》全都是这样。语文课本说《赤壁赋》 的客人是***托人物,就是根据这个传统来的。因此,如果我们把《赤壁赋》当游记看,那自然要追问此客是谁、与东坡交情如何、为何能发言如此高妙。但如果只拿它当文学作品看,那么这番对话有没有经过加工、当天有没有人吹箫、这个客人存不存在,甚至那天苏轼有没有出门都不重要了,重要的只是这篇文章带给了我们怎样的美感和联想。如果非要将文中的一切凿实来理解,那么想象和联想的空间势必大大缩小,文章丰富的内涵也跟着变得贫乏。古人把这种非要跟文学作品较真的行为称作“死在言下”或“落于言诠”,意思是这样做的人只会抠表面的文字,而抓不到文字背后的神韵。
举个例子:苏轼在黄州写过一首《卜算子》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孤鸿”是写实还是作者自喻?“恨”是谁的恨?在恨什么?为什么“不肯栖”?这些问题无法得到明确的答案,因此才能给予读者丰富的想象和联想的空间。但如果把百度百科里提到的那个故事当真,再看此词时还能感到黄庭坚所说的“语意高妙,似非吃烟火食人语”吗?
ps:林语堂先生所著《苏东坡传》中,写到客是一个叫杨世昌的道士。
《赤壁赋》是北宋文学家苏轼于宋神宗元丰五年所著,也就是作者被贬黄州(湖北武汉)时所作。
按文学作品理解——客人可能不存在
《赤壁赋》在教材的注解中是给出了关于“客人”的解释,这是一种叫做“主客问答”的写作手法,客人是不存在的。
按游记理解——客人有可能是杨世昌
在《赤壁赋》一开头便交代了时间“壬戌之秋,七月既望”结合作者当时所在地点黄州,作者当时正处于被贬的状态,能同作者也愿意和作者深夜泛舟的,只能是作者的至交好友,当时在黄州的作者好友有“张怀民”、“杨世昌”寥寥几人。在文章中出现了“客有吹洞箫者”而吴匏菴(明朝成化八年进士第一名)有诗云:“西飞一鹤去何祥?有客吹箫扬世昌。
当日赋成谁与注?数行石刻旧曾藏。”
所以客人很有可能是杨世昌。
谢邀
据清人赵翼考证:“东坡《赤壁赋》:
‘客有吹洞箫者’ 不著姓字。
吴匏菴有诗云:
‘西飞一鹤去何祥?有客吹箫扬世昌。当日赋成谁与注?数行石刻旧曾藏。’
据此则客乃扬世昌也。”
“按世昌,绵竹道士,字子京。”(赵翼《陔余丛考》卷二十四)
吴匏菴,成化八年进士第一,状元,会试、廷试皆第一,为明朝苏州第二位状元。后入翰林,授修撰。
喜藏书,和藏书家沈周、王鏊等交游颇深,藏书以抄本多见,其抄本用红印格抄写,以私印记之。
时吴中藏书家多以密册珍籍相夸尚,如朱存理、阎起山、都穆辈皆仿其抄本。
抄书笔法绝伦,叶德辉称“自明以来,藏家最珍并争藏之本,首列吴抄”。所以明朝的吴匏菴应该有此相关的书,所以才会有这样的诗。
赤壁赋中说: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尊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这个客人是谁呢? 很多人在考证,但是都是各说各辞没有定论。但是有一点比较认可的观点是:船上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也就是这个客人是苏子自己而已.然而又有人说:记得《核舟记》里说:佛印居左,鲁直在右……不过应该是后人附会的,不过,如果这些话真是佛印或者黄庭坚说的,华丽唯美就是理所应当的了! 但是如果确实是佛印和黄庭坚的话,则是后赤壁赋了,不是题目中问的这篇。
《赤壁赋》中的,取与不取,变与不变,指什么?
一:变与不变二:取与不取(注意抓住“且夫”等关键性词语来理清思路)
2、 从文中找出苏轼关于水、月、人“变与不变”的词句,并深入理解。变不变逝者如斯(水)未尝往也(水)盈虚者如彼(月)卒莫消长也(月)时刻在变(人)无尽也(我)(水、月、人都是既变又不变的)
3、比较客与苏轼关于物和人在“变与不变”的问题上,观点有何不同?并加以分析。
物人客:无穷不变须臾变化(片面)(悲)
苏轼:物与人都是既变又不变(全面)(喜)(用全面的观点去看待事物、分析问题,这是一种理性的思辩。)
4、分析第二层“取与不取”取不取清风明月非吾之所有(大自然是一部抚慰人心灵、开阔人胸襟、陶冶人情操、启迪人智慧的百科全书。)
小结:苏轼的悲情从哲学思辩中、从自然美景中解脱了出来,这种理性的思辩使他乐观旷达。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赤壁赋学习指导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赤壁赋学习指导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lnbtw.com/post/37428.html